-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走进内蒙古花吐古拉镇中心校2021-04-08送人温暖,手留余温,爱人爱心,激发上进。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困境家庭孩子们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上的关怀,“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公益项目工作组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为花吐古拉镇中心校的所有困境学生发放了251个彩虹爱心包。2021年4月1日,花吐古拉镇中心校举行了“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捐物仪式。 在捐物仪式上,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苗巴根那同志代表全体师生对中华儿慈会爱健康专项基金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知恩图报,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 在捐物仪式上发放物品时,学生们都很有礼貌地表示了对爱心人士的感谢。当看到孩子打开爱心包时,脸上洋溢着的微笑,我们也收获了感动与温暖,相信这些孩子在爱心人士的关爱下会更加出色。 通过本次捐物仪式,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活动真正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心教育课,为我们送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全体师生将同力同心、拼搏奋进,以优异的成绩,向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界爱心人士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华儿慈会爱健康专项基金成立于2014年9月12日,在中华儿慈会的领导下,爱健康专项基金始终坚持“以慈为怀,从善如流,承载希望,关爱健康”的理念,以“热爱生命 健康快乐万里行”为口号,走进医院、捐赠物资、救助儿童。主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爱眼免费防控教室,开展“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乡村教育助学、健康阅读、关爱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等救助活动。爱健康专项基金成立以来,已经走过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1个市、县,共救助少年儿童96万余人(截止至2019年12月)。
-
益童成长 | 在玉树,一起探寻青藏高原的心灵密码2021-04-07“这里是中国西部, 我出生的地方,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苍茫无际的青藏高原是人类的一方净土,那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日光朗照、雪放银光,无数的人和牛羊一起繁衍生息??湛醯母咴?,到处是信仰的痕迹和力量,经幡和玛尼石,一种是飘荡飞扬的灵物,一种是凝固坚韧的雕塑,它们作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人文景观,一起成为理解青藏高原的心灵密码。 经幡 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 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它们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 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庭院前,这种经幡多半见于工布林区地带。 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成为经幡。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处可见。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恍碌娜兆右话阍诓乩履瓿跻还竽骋桓隽汲郊?。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 转经筒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梵林转经筒、转经桶等,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诵真言越多,越能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这种可以拿在手中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以便转动。 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外,还用漆绘彩色装饰,如同工艺品。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价值。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圆柱经筒 尽管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其还是无法与大转经筒相比,因为大的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比小转经筒大得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比转一圈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 这样一来,人们除了热衷于随时随地转动手摇转经筒外,还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转更大的转经筒。大的转经筒一般都集中在寺院周围,有专门的转经走廊。一排排不易数清的转经筒被整齐排列固定在木轴上,一眼望去,既感到壮观又感到神秘。 这种大的转经筒也是圆柱形,高近1米,直径40余厘米,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铜制的转经筒外形仍为铜的本色。木制的转经筒则多为红色,筒外包有绸缎、牛羊皮等,并刻着六字真言和鸟兽图案,筒里则装满了经文。 玛尼石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区的石刻“玛尼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擦擦 “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 对于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 这里是他们眷恋此生的故土; 对于心向往之的旅行者来说, 这里是他们寻找初心的圣地。 这里的一事一物总在诉说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大地震,致使很多孩子成为孤儿。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遂推出“百名孤儿成长救助”项目,赶赴灾区接回102名孤儿到北京抚养,肩负起让他们健康成年的社会职责。为了让他们不忘家乡习俗和语言,益童成长中心每隔两年,在暑假时会统一送孩子们回玉树,以便让他们与家人团聚。本文作者为索南拉毛,17岁,2010年玉树地震后来到北京,在京生活了11年,现在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读高二,学习声乐专业。
-
第一期丨“献礼百年——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宝贝守护计划儿童安全反拐宣传”党员专场活动顺利开展2021-04-07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921-2021 “献礼百年——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宝贝守护计划 儿童安全反拐宣传”活动(第一期) 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项目在中华儿慈会党支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党中央统一部署和民政部党组的工作安排,特别开展100场“献礼百年——宝贝守护计划儿童安全反拐宣传”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祝愿孩子们安全快乐成长。 云南地区 甘肃地区 内蒙古地区 安徽地区 江西地区 阳春三月,伴随着和煦的春风,“献礼百年——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宝贝守护计划儿童安全反拐宣传”活动走进了江西、内蒙古、云南、安徽4个地区,共计开展活动45场,惠及儿童3466人。 活动以“反拐演习+反拐小课堂”的形式开展,通过情景模拟,考察孩子们的反拐意识。同时,让家长们真实感受孩子们面对陌生人时的反应。随后,党员志愿者组织全体孩子及家长参加反拐小课堂,在小课堂上,以轻松活泼的方式,用朗朗上口的反拐儿歌,带领孩子们学习安全知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保持纯真,同时让自己不受到伤害。 党员志愿者合影 识别二维码,一起守护儿童安全成长 “回家的希望”项目成立于2011年10月,以时尚芭莎明星慈善夜的善款为启动资金,致力于救助帮扶打拐被解救的困难儿童、专注被拐儿童救助帮扶及儿童安全成长领域公益项目支持,并关注留守儿童赋能,通过对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物资支持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通过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赋予留守儿童家庭团聚希望。
-
中华儿慈会点亮平凡世界专项基金融爱计划公益项目正式启动2021-04-062021年4月2日,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协办的“融合教育·融爱计划”大型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主任、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监事万选蓉教授,原中国残联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秘书长冯彦侠,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科普部副主任委员范依文,北京学前教育协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睿智启迪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张红丽,联合国全球和平与发展亲善大使张泰瑞,北京学前教育协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现代艺术幼儿园园长毕淑敏,中华儿慈会点亮平凡世界专项基金主任王明宇,中华儿慈会教育助学部主任孙丹丹以及各大主流媒体记者均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先生 在启动仪式上,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王林先生首先对各位所有关注少年儿童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爱心机构表示衷心感谢。中华儿慈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以“以慈为怀、从善如流、呵护未来,促进和谐”为宗旨,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儿童解决医疗健康问题,并提供教育助学等帮扶?!叭诤辖逃と诎苹贝笮凸婊疃侵谢然崛χС值闹氐阆钅?,愿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品牌性的项目,共同携手在公益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原中国残联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冯彦侠女士 原中国残联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冯彦侠女士表示,融合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融爱计划这个项目,目标明确,整体设计规划都很到位,教育部和中国残联对此项目也是十分重视,相信这个项目一定能够成功。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主任、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监事万选蓉教授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主任、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监事万选蓉教授用以往自己的经验以及研究,对融合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并对“融爱计划”公益项目提出了要求和期许——要科学系统地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融合教育教师,对我们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随后,在多方的关注下,“融合教育.融爱计划”大型公益项目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科普部副主任委员范依文女士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科普部副主任委员范依文女士,就融合教育目前的处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表示师资力量缺乏、社会大众不理解都是存在的问题等,但是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对融合教育的推动是刻不容缓的。“融合教育·融爱计划”在这样一个社会语境下推出,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将全力支持此活动工作的开展。 中华儿慈会点亮平凡世界专项基金主任王明宇先生表示,“融合教育·融爱计划”本着“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早日融入社会,让每一个普通儿童都学会关爱和担当,让每一家园所都具备融合教育的条件”的理念。通过招募和培育10000名融合教育科普志愿者,建立专业的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培养出10000名融合教育老师;建立1000所融合教育资源教室等方式,为融合教育提供充足且优质的土壤。最终引发社会观念改变及社会资源的倾斜,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闭环,让社会逐渐对特殊群体儿童做到重视、接纳、平等对待。期望通过这项公益活动的开展,特殊儿童们能与你我他一样,自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会领导及嘉宾共同启动中华儿慈会点亮平凡世界“融爱计划”公益项目 联合国全球和平与发展亲善大使张泰瑞先生捐赠书法作品 小志愿者在现场朗读融合教育绘本《小迪和流泪的橘子》
-
起点故事会 | “这么大的雪,交通都瘫痪了,我们怎么办???”2021-04-06凯迪是一台漂亮的履带式拖拉机, 55马力,既能推土又能铲雪, 越是有难度的任务她越喜欢。 有一天,下了很厚很厚的大雪, 别的铲雪车都走不动了, 城市的路全被雪封住, 除了凯蒂, 一切人、一切事情都停了下来...... 书名:《凯蒂和一场很大的雪》 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 译文:刘宇清 标签:勇气 推荐人群:幼儿、儿童 导读 ★主人公铲雪车凯蒂在下大雪时努力清除封住了城镇的积雪,使城镇生活恢复正常的画面,是全书的高潮。这幅画,整个画面是城市的全景图。在图中,出现红色的凯迪的一个劳动场面。在这幅画里,你可以看到被雪封住的城镇的全貌,可以仔细揣摩镇上人们的生活,你还可以猜想凯蒂将要往哪儿开,能高高兴兴地看半天。 带着问题阅读更有趣哦 ★凯蒂是谁? ★凯蒂帮助了哪些人?做了哪些好事? ★小朋友,你有没有在下雪的时候帮助身边的人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 三个问题小朋友们有答案了吗? 更多的故事,请关注中华儿慈会+, 起点故事会将持续为您带来 更多好听好玩的小故事! 起点工程是中华儿慈会的自主品牌项目,定位于0-6岁儿童早期教育领域,重点关注于0-6岁儿童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从幼儿生存健康及学龄前教育发展等方面着手,致力于搭建学前教育公益联合平台,推动困境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龄前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项目愿景是让幼儿拥有最美好的人生起点,项目使命是关注学龄前儿童发展,做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
守护眼健康 | 致敬角膜英雄 感恩生命回响2021-04-05当生命之旅抵达终点时 有的人无限抗争 有的人安然赴死 他们跨过奈何桥 在另一个世界里 等待着天道轮回 可还有一些人 原本承受着世间痛苦 却以德报怨 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他们献出自己的眼角膜 用自己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去点亮视障患者的未来之路 救死扶伤,你做到了 叶沙,一个爱篮球的少年,2017年4月27日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6岁。 叶沙生前有一个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脑科医生。因此,叶沙的父母在悲痛之余,做了一个决定:捐献出儿子的器官,实现他生前救死扶伤的愿望。随后,叶沙的心、肺、肝、两个肾、一对眼角膜,捐献给了7个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让他们重获新生。 医者仁心,这个16岁的少年,用生命诠释了“救死扶伤”的意义。 “别忘了给红十字会打电话” 2018年9月6日,一场简单而又特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卫生院举行。站在病床前送行的,不仅有病人亲属,还有很多医护人员。 56岁的低保老人王连朝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依靠当地政府的帮助有了一份工作,生活状况得到改善。那之后,王连朝就有了一个心愿: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他说,自己这一生受到政府、社会很大帮助,如今无以回报,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 “别忘了给红十字会打电话?!闭馐峭趿先巳ナ狼暗淖詈笠痪浠啊V势佣卸?,平凡而伟大。 “不帮我捐角膜,就是不孝顺” 17年前,73岁的老人黄国剑到了弥留之际,他反复向家人强调自己的最后一个诉求:将眼角膜捐献出去。这位老人是湖南省第一位角膜捐献者,成功帮助了三位视障者重见光明。 起初听到这个决定,黄国剑的家人无法接受,他劝妻子:“人死了一把火烧了就什么都没了,何不用来救人呢?让受捐者用我的眼睛去看世界吧。他甚至“威胁”自己的儿子,“不帮我捐角膜,就是不孝顺!” 17年后,69岁的老人黄志坚用自己的角膜,帮助更多人重新看见世界。而他,竟然是黄国剑的儿子?!拔业恼飧鱿敕?,来源于自己的父亲?!苯悄ぞ柘椎纳恿?,始于父子情深,成于无私大爱。愿光明传递,生生不息。 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视障儿童救助,给孩子们一个清晰明亮的未来。眼角膜对于视障儿童来说,是比钻石珍贵千百倍的东西。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向所有的角膜捐献者及家人致敬!是你们的无私奉献,让生命回响,让希望延续。 生命之旅虽已结束 但对角膜英雄来说 又何尝不是 另一种全新的起航 他们 不拘于离开的形式 不困于生命的轮回 不畏惧破碎的形骸 却有着不灭的灵魂 愿逝者安息 生者如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