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乡村儿童 为乡村振兴未来加码2021-10-27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今年以来,儿童发展利好政策频出。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文,明确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此前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しā氛绞┬?。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数据显示,我国0至17周岁人口约有2.98亿人,其中乡村儿童、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尤为值得关注。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作为我国首份聚焦乡村儿童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全面回顾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儿童政策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儿童的生存特点和发展困境,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之处,并展望了未来乡村儿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乡村儿童事业成效明显《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政策在保护、教育和福利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将“儿童优先”纳入国家战略,儿童福利与?;ぶ贫忍逑低瓿闪舜印岸档妆U稀毕颉胺掷啾U稀?、从“补缺”向“适度普惠”、从“物质保障”向“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儿童发展事业的资金持续增长,人员队伍持续扩大。从2012年开始,相关支出规模约50亿元。在儿童政策取得进展的同时,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得到更多重视?!侗ǜ妗分赋?,围绕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乡村儿童营养改善、建立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等方向,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跋绱寮仁枪匕闹髡蟮?,也是补强工作、重点加力的所在。”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赵泳表示,对于生活在广大乡村的儿童而言,乡村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遮风避雨、接受教育、滋养精神的共同家园。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我国乡村儿童?;な乱档姆⒄箍冀胄陆锥?,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特点和变化?!侗ǜ妗分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乡村儿童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城乡差距逐年缩小,在福利保障、社会?;ぁ⒔】滴郎徒逃⒄沟确矫?,乡村儿童所得到的支持力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打通“最后一公里”尽管我国儿童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乡村儿童发展领域依然面临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当前乡村儿童发展领域面临着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资源需求快速释放、乡村儿童人才队伍专业化滞后、乡村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存在结构性短板、乡村儿童安全?;ず托睦斫】敌枨蟾悠惹械韧怀隼Ь?。在我国乡村儿童中,8.5%的孩子在过去一年中经常无人照料,40%需要步行30分钟以上才能从家到达村卫生室,47.1%每天课外阅读的平均时间不足0.5个小时,36%目睹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4200万0至3岁婴幼儿中,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入托率仅为 5.5%……《报告》用一组抽样数据展示了当前我国乡村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跋绱宥乱敌枰罅Ψ⒄够愣ぷ鞣穸游??!蓖跽褚硎?,目前以村(居)儿童主任的乡村基层儿童工作队伍面临专业能力不足、人员流动频繁、资金支持有限等问题,其中专业能力提升最为关键。据统计,全国拥有66.3万名儿童主任,实现每个村(居)配备一名儿童主任,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儿童主任在专业能力上存在差异。中国公益研究院调查显示,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儿童主任队伍学历偏低,普遍为初中和高中,且基本没有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如何打通关爱乡村儿童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首个儿童福利保障和儿童?;は钅俊槁杪柘钅俊Mü耙桓鋈恕ひ桓黾摇ひ惶跖Υ钡哪J?,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困境儿童监护网络,探索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福利与权益保障的有效途径。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表示,为了提高乡村儿童工作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更大范围辐射覆盖乡村儿童,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设立了儿童发展部,持续关注乡村地区儿童发展多样化的需求。截至目前,“童伴妈妈项目”先后在四川、江西、贵州、云南、湖北、安徽、陕西7省79县919村开展,惠及52.5万余名儿童?!按邮芤娴厍笔裁锤裁础闹苯釉湍J较蚍⒄剐拖钅抗桑欢贤晟粕断钅磕谌?,为乡村地区持续‘造血’?!绷跷目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儿童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下一步,儿童服务要实现从?;镜酱俜⒄?,需要更高质量、精细化的措施。发挥社会合力在乡村儿童发展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之下,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回应各类社会问题,已成为帮助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侗ǜ妗分赋觯?016年以来,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公益事业进入全面提升的阶段,从过去单纯的现金资助到服务提供、精神陪伴,帮扶内容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呈现出兼顾个人保障和社会改造等更具宏观视野的特点。“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富余,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丰富。让乡村儿童在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关照和满足,将助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在王振耀看来,乡村儿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应当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发力的领域。近年来,围绕儿童心理关怀、安全教育、课业辅导、疾病救助、亲子沟通、助学助残等具体方向,一批行之有效、有借鉴意义的儿童发展项目纷纷涌现——聚焦重大疾病患儿的医疗救助需求,“爱佑童心”累计救助先心病患儿超过63000人;推动乡村儿童营养改善,“免费午餐”项目累计在河南、湖南、贵州等26个全国?。ㄗ灾吻┑?520所学校开餐,惠及人数超38万人;关注贫困地区0-3岁儿童早期发展,“养育未来”计划已建立100多个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培养养育师近400名;补充农村教育资源,让每个村庄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一公斤盒子”公益创新机构让57万学生从中受益……“让更多的儿童受益,这是阿里公益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卑⒗锇桶图牌教ü孀芗嗨敉嘎?,未来3至5年内,阿里巴巴公益将联动优秀慈善组织,共同孵化和打造至少100个公益项目,带动超过1000万商家和10亿消费者参与,推动公益模式创新,助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更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王振耀表示,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发展,要求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在与政府工作展开更为密切合作的同时,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通过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示范,推动儿童事业更有力的发展?!肮匦南绱宥⒄?,特别是维护好乡村弱势儿童权益和福祉,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惫蚁绱逭裥司稚缁岚锓鏊靖彼境ち跏ぐ脖硎?,下一步,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引导广大社会力量成为国家第三次分配的中坚力量,共同提高乡村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稿件来源:经济日报
-
教育部:过去三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2021-10-27据10月26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近视防控合力增强,综合防控多措并举,监测干预能力提升,示范作用取得实效,科普宣教范围扩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近视防控总体见效的基本局面初步展现。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的53.6%下降了3.4个百分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但较2018年仍下降0.9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三年多来,全社会都动员起来、行动起来,树立起“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不可治愈”的基本认知。教育部等部门注重科学指导和健康教育,将眼健康专业知识用科普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大众。专家、学校、教师、家长、孩子、医疗卫生机构、媒体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同防同控、群防群控的近视防控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稿件来源:澎湃新闻
-
中国首个将“儿童友好”融入顶层设计的城市,如今有了大变化2021-10-27“学会蹲下来,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是对深圳这座儿童友好城市的真切描绘。去年“六一”节前改造完毕的深圳首座儿童友好型天桥——罗湖区田贝天桥,从设计阶段就面向罗湖区儿童征稿,并从中归纳创作。天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儿童画作中的彩虹桥,天桥立面采用186块彩色渐变亚克力板,整体风格活泼、色彩鲜明,具有童趣,并配置了儿童扶手、橡胶地垫等设施。这座晚上会散发彩虹般光芒的天桥,深受周边小学和幼儿园小朋友喜爱。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深圳是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全市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数量达到265万余人。超大型城市如何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深圳对标国际先行示范,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生动样本。居民带着孩子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儿童乐园玩耍(2018年10月24日摄) 毛思倩摄从概念到实景自2016年深圳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很多人都对深圳将用怎样的行动将理念变为实践拭目以待。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巴士,更多便利的母婴室,完善儿童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会发现,对儿童友好不只是口号,不仅体现在“六一”节,更细化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圳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倡导“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积极贯彻儿童优先原则,扩大儿童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截至今年8月,深圳已建成妇女儿童之家713个,各级各类儿童议事会381个,开展议事活动超千??;各类儿童友好基地360个;公共场所母婴室1142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各类公园超千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和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儿童友好出行纳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实施中……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也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耙蛔押贸鞘幸欢ㄒ卸某浞植斡?,倾听孩子们的呼声,让他们成为城市的小主人。这既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考量,更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内在要求。”刚刚卸任的深圳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宏说。从实景到全域推进马上就要开园的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白石厦街心公园,在儿童参与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师们提出了自然体验、亲子和场地记忆的理念,既能满足3~12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户外活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兼顾了随行大人的休息看护需要,打造出一个艺术化探索体验型的儿童游乐空间。参与设计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磊说,希望这个集场地记忆、自然体验、全龄游乐、亲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儿童乐园,为儿童创造一个玩耍的福地。今年8月,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制定印发《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和《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指引(试行)》。这两个指引在国内均属首创,标志着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相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向着更宽、更广、更深入方向发展。如今,深圳越来越多地将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扩展到图书阅读、展示互动、文艺剧场、体育运动、自然生态、综合服务、社会体验等多种类型。连续多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的深圳儿童国际论坛;率先在全国开通的儿童友好地铁专列;开办的儿童友好电台和儿童议事厅专题节目,鼓励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社区、学校成立的儿童议事会,开展了近千场议事活动;与公益机构合作推出的阅芽计划,免费发放的阅芽包为全市0~6岁儿童家庭提供亲子阅读指导服务;最早在全国将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纳入《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开发上线母婴室地图系统……深圳的创新探索既展示了特区儿童的多彩生活,也显示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无限活力。儿童友好深圳模式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深圳是我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城市,在儿童友好方面的探索对其他城市产生了示范作用。在儿童成长空间友好方面的建设上,深圳的做法具有启发意义。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移民城市。如今,在一座座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间,还留存着不少城中村。城中村里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在深圳儿童创建未来城市大会中,参加活动的儿童通过走访城中村,提出了“LALA Village——爱乐之村”的概念,对城中村的道路、天台、外立面融入音乐因素进行了改造。参与活动的李瑞恬说,城中村的孩子也有权利受到音乐教育与启迪,如果在城中村放置一些固定、免费共享的乐器和一些不太占地的游乐设施,就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玩乐空间。希望城中村更包容孩子们的音乐,也希望城市更包容城中村。“能亲身感受、发现城市的细节很难得,能让社会了解我们的想法更难得?!崩钊鹛袼?。在儿童政策友好方面,深圳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深圳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参与调查,实际回收问卷1万多份,其中高达90.42%的儿童表示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显示出儿童参与的高涨热情。为鼓励儿童参与城市治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将“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作为三大策略体系之一,把儿童视角纳入城市建设的治理体系决策中。2020年12月,深圳市妇儿工委办编制印发的《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对儿童参与的内容、形式、流程等给予政策指导。深圳连续九年举办国际儿童论坛,让孩子们通过演讲、对话、情景剧等形式,提出对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儿童公共服务友好方面,深圳给出了一份生动的样卷。这里的儿童友好涵盖了儿童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图书馆、儿童友好公园和母婴室示范点等,体现为儿童福利多、儿童设施多、儿童服务好、注重儿童体验和参与等特点,特别是关爱儿童的理念在特区深入人心,形成良好风尚。致力于打造我国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儿童友好城市,深圳在深化儿童友好制度、拓展儿童友好空间、提升儿童友好服务、推进儿童友好参与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城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中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建设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友好城市。稿件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文章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晓玲
-
广东省“牵手行动”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启动2021-10-26近日,由广州市越秀区穗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广东省“牵手行动”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中心社工通过入户方式,对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交、学业辅导等情况开展了综合性评估。评估发现,有63%的困境儿童有学业辅导的需求,因此该项目“益童课堂”正式开课。据介绍,“益童课堂”采取社工+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方式,先由专业社工为志愿者教授困境儿童辅导和沟通技巧,并结合每位困境儿童的特点及需求开展辅导匹配。志愿者在辅导学业的同时,关注儿童的专注力和心理状况,并形成辅导记录反馈给社工,方便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跟进工作。截至目前,参与“益童课堂”辅导的困境儿童共20名,服务50人次,参与志愿者18名。该项目不仅满足了困境儿童学业辅导需求,更促进了其社交能力的提升。来源:中国社会报。记者:丁宁
-
线上线下一手抓 让教育回归家庭——武冈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すぷ魇痉断钅科舳?/div>2021-10-26近日,湖南省邵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接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武冈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すぷ魇痉断钅吭谑忻裾值闹傅枷缕舳葱?。该项目覆盖全市18个乡镇(街道)315个村(居)?!拔严钅柯涞绞荡?,进一步解决农村困境儿童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会借助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工作,为全市农村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打通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把党和政府对困境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本萆垩羰屑彝ソ逃芯炕峄岢ね跞河⒔樯埽涓允信┐辶羰囟匕;すぷ魇痉断钅吭谙呱舷呦峦笨?,让教育真正回归家庭。线上,村儿童主任利用微信群把全国各地的家长们组织起来,一村一个微信群,每月开设不少于2次的父母成长课堂,由教育、心理专家线上答疑解惑,让家长学会沟通技巧。线下,通过创建“1+1”(一名村儿童主任加一名志愿讲师)的模式,围绕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命,安全自护”“学习雷锋,缅怀英雄”“团队合作,助人为乐”“经典诵读,文化自信”等主题活动。此外,为了增强学习黏性,该项目还推出了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积分制度,孩子参与线下活动、家长线上学习分享均能获得积分奖励,并有机会免费参加公益夏令营?!霸谥醒氩普闹С窒?,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农村困境儿童监护人的尽责意识和能力,实现了从‘家长如何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层面到‘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和‘亲子共成长’层面的转变?!蓖跞河⑺?。10月3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武冈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示范项目在武冈市迎春亭街道同保村开展了“欢度国庆剪纸活动”。供图/邵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来源:中国社会报,记者:程楠专家谈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各责任方均须依法履责2021-10-26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两位参与立法的专家。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将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引和公共服务,家庭教育各责任方均要依法履责。“促进”二字较好地处理了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审议阶段,草案最初的名称是“家庭教育法”,二审时修改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增加了“促进”二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副主任罗爽认为,法律名称确定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是由家庭教育自身规律决定的,尊重了家庭教育私人性和自主性的本质特点,凸显家庭教育立法的赋能本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核心是为家长赋能,通过明确国家、社会等相关主体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高。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家庭教育立法专家顾问苑宁宁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家庭教育促进法考虑我国广大家庭在家庭教育理念、能力方面普遍不足,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的职责,规定了不履行职责的不利后果,更重要的是,从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帮助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因此,法律名称增加了“促进”二字。“家庭教育促进法侧重于在追究父母责任之前,要把服务做到位。”苑宁宁说,国家和社会帮助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如果父母依然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导致未成年人成长出现问题,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在立法过程中,也有声音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缺乏对家长的强制性惩罚措施,立法价值有限。罗爽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她告诉记者,现代社会法律不只具有强制作用,还有告示、指引、教育的作用。这部法律不是用承担法律责任的威慑机制来调整家长的行为,而是用宣告国家价值取向和告知正确行为模式的方式来引导家长的行为,较好地处理了国家和家庭的关系。此外,家庭教育促进法虽然未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作过多干预,但是规定了负有家庭教育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为家长提供支持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履行相应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部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立法,从前期调研到进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再到今年经历三次审议,十年磨一剑。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专门立法并非易事。在苑宁宁看来,家庭教育立法的“难”体现在定位难,对传统家庭教育理念带来冲击,域外可借鉴的经验少,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如何搭建这一核心问题需要破解。传统家庭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为什么要立法干预家庭教育?苑宁宁告诉记者,近年来出现一系列突破社会底线的事件,让大家意识到,的确会有一些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教育未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社会发展稳定,关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培养。国家有权利、有义务帮助父母教育好孩子?!凹彝ソ逃俳ㄊ谴兄泄厣囊徊糠??!痹纺担舐椒ㄏ岛陀⒚婪ㄏ倒掖蠖嗍峭ü晟萍嗷ぶ贫?,制定儿童福利法、家庭福利法等,创造更多公共服务,提高父母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法,关注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问题。我国家庭教育立法更多的是解决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如何引导的问题。未来我国仍需要一部更加全面的家庭教育法,前提是,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突出问题导向具有诸多亮点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突出问题导向,有诸多亮点,如首次清晰界定了“家庭教育”的概念;确立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人才队伍的保障机制;搭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界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科学方法;加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家庭教育支持和服务;明确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监管机构和自律机制;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失责需承担的法律后果等。苑宁宁说,针对未成年人有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此次家庭教育促进法在立法过程中,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不断细化,着重突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肮芾硖逯莆侍馐侵圃嘉夜彝スぷ鞯钠烤蔽侍??!甭匏嫠呒钦撸彝ソ逃俳魅废丶兑陨系胤饺嗣裾涸鸶九ぷ鞯幕?,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为主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还明确了配合部门的职责,形成了多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管理的模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列举了开展家庭教育的六项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同时,第十七条列举了家庭教育的九种方式方法,如“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等。在苑宁宁看来,这些内容非常细致,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积极主动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引。在罗爽看来,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明确家长责任、政府责任、防范违法风险三个层面回应落实中央的“双减”政策。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第三十六条和第五十二条明确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非营利性质,规定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从事超出许可业务范围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有助于防范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以指导家长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是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凹彝ソ逃俳ǖ淖畲罅恋闶锹涫抵醒胛募?,搭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痹纺嫠呒钦撸┐寮彝ヌ乇鹗橇羰囟彝サ鹊募彝ソ逃绾问凳?,存在短板。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确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同时,突破地域限制,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吧枇⒓彝ソ逃傅蓟故墙ㄉ杓彝ソ逃傅挤裉逑档墓丶方??!甭匏嫠呒钦?,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的统筹协调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对辖区内社区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进行指导,同时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公共服务产品研发,解决了站点自身资源有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有力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罗爽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确定强制性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将有助于解决罪错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从根本上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贯彻实施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罗爽看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将让家庭教育更像家庭教育,让家长学会成为家长。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父母可以获得不同渠道、种类和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根据指导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类,即面向所有家长的全面指导,面向不同发展阶段未成年人家长的特定指导,面对特殊家庭家长的特殊指导。此外,父母可以获得开展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罗爽看来,多部门共同管理模式如何实施,各个部门如何分工需要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如何合作是关键问题。建议下一步要完善相关部门履行家庭教育工作的联席会议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苑宁宁也提到,教育和妇联两个部门如何就家庭教育分工配合形成顺畅的机制,需要出台更加细致的文件?!凹彝ソ逃傅蓟故侵圃技彝ソ逃傅挤裉逑的芊裾T俗墓丶侍?。”罗爽说,希望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确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人、钱、事权、协调机制等,真正发挥作用。苑宁宁也提到,地方政府如何确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需要出台更加详细的配套性规定。这是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环节。此外,专家认为,强制性家庭教育指导制度的具体条件、程序等还需更加细致的规定。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比如,需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家校矛盾处理机制等。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条件、设立程序、相关部门具体监管职责等,也需要进一步细化。稿件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黑龙江省多措并举织密未成年人?;ね?/div>2021-10-26一只小小的画笔,在黑龙江省青冈县连丰乡中学孩子们的眼中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王楠是黑龙江省青冈县连丰乡中学的美术老师,去年8月她作为连丰乡中学的首名专业美术老师来到学校任教。王楠表示刚到学校任教时,美术教室连基础配置都没有,孩子们渴望学习专业的美术知识,却无从下笔。“孩子们需要一个机会学习展示自己的才华?!蓖蹰?。近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提高全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暨高位推动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二级巡视员王江涛介绍,自《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黑龙江省各级团组织立足自身职责,从关爱弱势未成年人群体、优化贫困地区儿童学习环境、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三个方面,切实为全省少年儿童做出了努力?!敖刂?020年,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青基会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累计为26.8万名家庭困难孩子送去温暖关怀,同时还援建希望小学759所,培训6110名乡村骨干教师,30多万名乡村学生走进了安全、宽敞、明亮的校园?!蓖保踅谓樯?,2021年团黑龙江省委还启动实施了“希望小屋”项目,通过给乡村学校配备电脑及视频设备、美术、体育、音乐、劳动等领域设施设备、图书、益智棋类等,弥补乡村学校在“第二课堂”教育方面的不足,协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群体是继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之后,纳入黑龙江省政府重点保障的第三类特殊儿童群体。今年,黑龙江省民政厅、黑龙江省法院、黑龙江省检察院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强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黑龙江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与孤儿享受同等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保障等相关救助政策,保障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黑龙江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杨晓光在会上介绍,在《实施意见》中,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界定和认定都做了详细规定。“将父母双方均符合被撤销监护资格的儿童,以及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查找不到,另一方符合被撤销监护资格的儿童,都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同时,《实施意见》还明确将从强化生活保障、加强医疗康复保障、完善教育救助保障、督促落实监护责任四个方面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方位做好保障工作。在未成年人?;すぷ髦?,司法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靳岩介绍,黑龙江省于今年5月25日成立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统筹全省法院未成年人审判指导工作,依法妥善审理未成年人的案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审判组织和队伍专业化建设,选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法官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黑龙江省79家法院和1个人民法庭在今年7月6日还举行了少年法庭集中挂牌、揭牌仪式?!?018年以来,全省法院一审审结涉及未成年人的抚养纠纷案件5719件5962人,继承纠纷案件1475件1603人、监护权纠纷和收养关系纠纷案件19件20人,涉及未成年人行政案件112件123人,实现未成年人权益全方位的?;ぁ!苯宜?。稿件来源:中国青年网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一组图带你看懂→2021-10-25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3日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一组图告诉你,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点在哪里↓↓↓↓稿件来源:中国妇女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