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真博文:
我的双亲和阿香姆妈自我幼年起,就不断地向我灌输助人为乐的思想。而在我中学和大学求学期间,虽然中国在当时是处于较贫穷的环境,但是社会上的风气却非常良好、人与人之间相处也相当和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呈现一片守望相助、路不拾遗的景象。在学校里,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学习雷锋、董存瑞等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虽然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但至今在我的脑里还是记忆犹新。离开中国大陆后,虽然在我的人生中经历了很多起伏和波折,但是总的来说,我的运气还是比较好,在事业上也获得了小小的成就。而且在个人经济方面,除了在开始来澳门定居和工作时,出现一些拮据状况外,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我也由小康生活,逐渐进入无忧无虑的相对富裕的生活境况。步入晚年后,特别是2006年的一场大病令我感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因此尽管在经济上不能称得上大富,但早就不需为开门七件事烦恼了。由于在积谷防饥的思想影响下,经济上也已略有积蓄。对今天自己能有这样舒服的晚年生活,我除了庆幸外,对国家、父母、社会、澳门和澳门人都心存感恩。也为此,我总想在余生尽自己能力,为国家、父母,社会和澳门人作出一些回报。
2009年我坚决、主动退下立法会主席位置最主要的动力,是除了要把位置让给比我年轻力壮的人士以外,也是希望自己在人生中余下的有限时间里,能全心投入慈善事业和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因为随着日渐增长的年龄和逐渐衰退的精力和体力,我内心掀起一股令我无法抗拒的,为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社群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而我认为将我在担任十年立法会主席这一公职时,由澳门公帑支付给我的全数薪金在澳门成立慈善会,并在每年再注资到慈善会,以维持慈善会的基本基金,无疑是我回馈澳门社会和澳门人,和最符合我心愿的做法。在过去两年半中,我结束了我在澳门的所有有润利的生意,专注同济慈善会的工作。
由于同济慈善会成立不久、规模不大,所以一切都刚开始,很多工作直到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在我们处理的有限个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享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在每当我看到那些我曾伸出援手帮助度过难关的人的笑容时,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喜悦。我另一个强烈的心愿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国家、为澳门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一些人才。而每当我看到有远大理想、有清新思维、有正确道德观念和有大作为的青年们在慢慢成长和成熟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欢欣和鼓舞。在过去的两年半中,我接触到了一些我以前不可能接触到的人与事,而从中更加加深了我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幸运”的认识和体会。当然我在庆幸自己幸运的同时,更加深和加重了自己的感恩心理,并加深了帮助一切需要并值得我去帮助的人的决心。就这样,我在感恩、思报、更感恩,更思报交替的思潮中过着我快乐的晚年生活中的每一天。
大约在两年前我遇见在我心目中一直非常敬佩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大姐。在交谈中我向顾副委员长汇报了我成立同济慈善会的事宜,也向她介绍了我如何将“慈善”这一件全新的工作做好的设想。顾副委员长也告诉了我, 她正在一个名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的组织里担任领导职位。她向我介绍了这个基金会的一些宗旨和服务对象。那次谈话引起了我对这个基金会的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其中无偿代养、代教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对我来说,一般的慈善基金都会对孤儿、低能儿、患病或残疾儿等等的未成年人作出救济,却很少听到对服刑人员的子女作出援助。而我心底里一直觉得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通常是最可怜的,因为他们往往是被社会遗弃和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视的一群。就凭这一点,我就已经对这个基金会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好感,并在内心一直想多一点对这个机构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所以将这件事耽搁了下来。最近收到原外交部驻澳门公署专员原焘大使的来电。他在电话中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理事长魏久明先生率团到访澳门,并意欲拜访同济慈善会。当然本人欣然地接受了魏久明先生来访的要求,并对原焘大使的推荐心存感激。由于本人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做功课” 的习惯,因此在他们到访前,我上网查询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的资料。我从网上我获得很多有关基金会的介绍,令我在和以魏久明先生为首的代表团见面前对基金会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从网上我获得了以下的资料:
【性质】: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宗旨】:募集社会资金,开辟民间救助通道,对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它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等进行救助。在救助活动中,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 另外原焘大使也在他们来访前,给我送来了有关基金会介绍的小册子。我一拿到小册子, 马上翻查基金以无偿代养代教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一页。根据小册子中的介绍,在过去14年中基金会成立“太阳村” 并救助了2000余名特殊的孩子。对无人抚养的孩子开展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权益保护及职业培训服务。这些孩子因不属孤残, 難以得到相關資助; 因父/母犯罪的背景得不到人們的同情。他们有的流浪,有的沿门乞讨,有的不被亲属接纳,遭受虐待。有的更甚,已像父母亲那样走上了犯罪道路。目前,共有400余名孩子分别在北京、西安、陕西陇县、河南新乡、江西九江、青海太同等六处的太阳村生活。看完这一段,我心中对这个慈善基金会增加了特殊的好感。也因此一口气再将小册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在小册子的首页中,我看到了魏久明理事长的一段话: 『各位朋友: 慈善事业是人类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激情,充满快乐的事业。我们大家都置身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公益和慈善事业中,一种社会责任把我们大家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任务是使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们绽开阳光般的笑脸去面对新的生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 上述魏久明理事长的这番话对我起了极大的启示作用。其中特别是那句“慈善事业是人类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激情,充满快乐的事业。” 深得我的认同也引发我的深思。我回顾了在这两年半中,投身慈善事业的生涯,我发现他的话太对了。在短短的两年半中,我体会到,任何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除了有能力、有资金外,还必须充满爱心、激情和快乐。否则的话,慈善事业是不可能办好,更谈不上会成功的了。 我经常和我慈善会的同事们说:“我们既然挂了慈善会的招牌,那么我们慈善会同仁的心中必须装满「慈」和「善」,否则的话,我们有愧于我们的招牌”。但是当我看了有关“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的理念,和他们在慈善事业上已作出的多个成功项目的介绍后,我对从事慈善会的工作加深了信念,也令我认识到今后应该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好。另外心中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现在我将该基金会的理念抄录如下和各位网友分享:
- 基金会理念
(一) 公信力是基金会的生命,公信力是基金会的核心质量,公信力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
(二) 对捐赠者高度负责。公平、公正、公开,安全、有效、求实。及时沟通信息,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是基金会工作的基本准则。
(三) 对受捐者以慈为怀,从善如流。认真做好项目,救助困难少年儿童,是基金会的根本宗旨。
(四) 员工胸怀:仁慈、善良; 员工质量:节俭、朴实; 员工行为:谦卑、谨慎; 员工心态:自信、自尊; 员工关系:互尊、互爱。
(五) 所有员工切切牢记: 我们基金会是慈善机构! 我們要為慈善事業貢獻我們的全部力量! 虽然“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在运作中的有些情况,并不全部适用于我们“同济慈善会“,因为我们的慈善会资金虽不多,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并无意向外界募捐,而且在近期内,相信也不会采取向外界募集资金的方式,来维持基金会的日常开支。但是我认为上述的理念非常正确,而对员工的各项要求也完全适合所有从事慈善机构的人员的。 那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以魏久明先生为首的“中华少年儿童求助慈善基金会”一行见面。魏久明先生虽然已是近80高龄的老人,但是他还是那么精神奕奕,而他在介绍“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的工作时,还是那么地清晰和有条理。在座的还有好几位已退休的老外交家。他们都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担任着义务的顾问。他们充满爱心和热情地用他们的知识、精力和时间为培养、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在交谈中,我特别提起了他们慈善基金会的诸多工作中的「无偿代养、代教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工作」情况。他们也向我作出详细的介绍。魏久明理事长还即席向我发出在我下次去北京时去参观阳光村的邀请。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在座的一位已退休的老外交官,告诉我每年暑假,他们都会让他们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去“阳光村” 里和“阳光村”中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那一刻,我看着这几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心中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们本应在辛苦了大半辈子后,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继续不断地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作着贡献。在现今社会上人文道德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的工作令我对人间有情、有爱再次充满信心。我叮嘱自己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我生命中剩余的岁月里,尽力为国家、为民族、为澳门多做公益,多办善事。
曹其真写于2012年5月2日
-------------------------------------------------------------------------------------------------------------------------------------------
大家都要回报社会
6月5日。我和李北海、原焘同志陪曹其真主席到北京顺义参观太阳村救助抚养的孩子。一张张喜悦的笑脸迎接曹主席时,看得出她非常高兴和振奋。她告诉我们在她的博客中,写了一篇《慈善》的文章,要我们看看。
晚上,我们拜读了她写的文章《慈善》,深为感动。她是一位诚挚的慈善家。她对慈善的理解,无私的投入和身体力行,对中华儿慈会的支持和资助,都是我们深为敬佩和衷心感谢的。
我们这几个白发人,做了一点善事,是不足挂齿的。这是我们对社会的养育、对他人过去的给予、教育和帮助的一种回报,是我们年轻时对民族、对国家誓言的一种责任感,在我们颐养天年的时候,能为后人做一点有益的事,也是应该的。我们要感谢曹其真主席对我们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激励。
还要提及的是,我们在中华儿慈会只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它大量的工作,都是十几位中年和年轻人干的,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善良勤恳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不是为功利工作的。功应归捐赠人,利给被救助者,他们是辛勤的服务者。
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对社会的回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魏久明
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