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慈联:2021年度中国十大慈善文化事件回顾2022-05-185月11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2021年度中国“十大慈善文化事件”。本次“十大慈善文化事件”,从2021年我国发生的在行业乃至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力且有重要慈善文化价值的事件中产生,强调公共性、突破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中国慈善文化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慈善联合会是全国性慈善行业组织,在全社会弘扬慈善文化是其重要宗旨,自2018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东润公益基金会支持此次发布)梳理并发布年度慈善文化事件,旨在盘点总结上一年度慈善文化的发展,记录、剖析和传播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事件,激励和营造全社会向善向上的氛围,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此次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慈善文化事件”为:1,修法立规有序进行,慈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第一,慈善法修法持续推进。2021年3月,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召开慈善法修订启动专家座谈会,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表示,将继续坚持开门立法的原则,吁请相关高校和法律界专家积极参与修订工作。2021年6月,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托民政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五家单位起草《慈善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及行业意见收集等工作。2021年9月,《慈善法》修法工作阶段性推进会在京举行?;嵋樽芙崃饲耙唤锥窝芯砍晒凸ぷ鹘梗餐刑至舜壬品ㄐ薹ㄖ氐?、难点问题,并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第二,2021年2月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发布《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有关衔接事项的公告》,对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和管理费用比例、评估等级、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等规定进行了调整。第三,慈善领域的地方新规陆续出台。2021年,江苏省、山东省、山西省、湖北省、上海市、湖南省、福建省以及广州市相继修订或出台了慈善领域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整理如下表: 2,慈善发展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1)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嵋橹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随后,公益慈善业界、学界以“第三次分配”为主题,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也直接推动了官方、业界和学界对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讨论,相关地方性指导意见也不断出台。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2021年2月,民政部发布《关于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提出“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021年4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其中提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2021年7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外发布,该意见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作为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8月24日,民政部办公厅印发 《社区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试行)》, 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研究力量紧跟新形势,为慈善发展献智慧2021年11月6日,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首届“清华-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论坛”,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报告2021》,40家高校联合发起《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2021年12月26日,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主办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社区慈善发展报告》,该报告由1个总报告与7个分报告组成。2021年4月至12月,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办,多家慈善机构协办的“慈善法治圆桌汇”会议分主题连续举办10期。4,坚定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之路学界、业界越来越重视探索适应国情的本土慈善发展研究,并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讨论逐渐深入。2021年10月17日,主题为“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中华慈善论坛2021”在山东临沂举办,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先后发表了题为《关于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思考》和《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之路》的主旨演讲,多位嘉宾也围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主题发表了演讲,引发社会广泛反响。2021年12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广州市慈善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数十位来自慈善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慈善发展的中国之路展开交流研讨,共识进一步形成。5,响应“共同富?!蹦勘辏娲壬迫谌肫笠捣⒄拐铰?021年8月18日,腾讯宣布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促进共同富裕,并深入结合自身的数字和科技能力,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助力。2021年9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 “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将在 2025 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2021年9月8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从今年起,宁夏宝丰集团燕宝慈善基金会决定拟新增捐资60亿元,对全宁夏考上大学的学生全部进行资助。字节跳动、拼多多、京东等多家企业也都纷纷宣布了相应的目标和计划。6,政社联合,探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2021年7月,河南全省突发大范围强降雨,使多地遭遇特大水灾。7月21日,在应急管理部的指导下,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等成立“7·20洪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并发布《7·20河南洪灾社会力量应急响应报备登记表》,以此搭建民间组织救灾平台,便于民间救援力量与政府协同,统一归口、资源优化、协调指挥、共同救援。与此同时,来自企业、个人的一笔笔爱心捐款如涓涓暖流正源源不断涌向河南省慈善总会的绿色捐款通道及河南其他部门。截至2021年8月31日,河南省慈善总会“防汛抗洪驰援河南”项目共筹集社会捐赠47.3亿元。2021年12月28日,应急管理部召开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部署视频会?;嵋橹赋?,社会应急力量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2021年12月,西安突遭新一轮新冠疫情, 省、市、县(区)三级1390余家社会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发起“合力抗疫--陕西社会组织联合行动”,通过捐款捐物、提供专业服务、组织志愿活动等形式有力有序投入疫情防控,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1年12月23日起,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启动开展“同心抗疫·陕西志愿者联合行动”项目,通过组建“五师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医师、律师、培训师)”团队,开展网上志愿服务,为疫情防控社区做特别服务。7,表彰奖励促进全社会良好慈善氛围(1)官方年度表彰活动营造向善氛围。2021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公布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2021年9月5日,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办,182个爱心个人、爱心团队、捐赠企业、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被授予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值得关注的是,与往届相比,本届新增52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名额,包括捐赠企业24个、捐赠个人15名、慈善楷模7个、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6个。2021年12月31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决定,共授予281个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企业爱心捐赠激发民众热心消费的民间奖励。2021年7月21日,鸿星尔克微博官方账号宣布公司通过郑州慈善总会、壹基金紧急捐赠5000万元物资驰援河南灾区,该捐赠消息在微博引起热议,也有细心网友发现,这家企业正面临亏损,2020年财报净利润为-2.2亿元,此举使得这个已淡出很多人记忆的国货品牌,久违地站上了话题风口,火速获得公众的关注,并一度登上热搜,7月23日销售额同比暴增52倍。8,完善政策支持,帮助社会组织“走出去”2021年8月31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部门规章《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在该办法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明确指出,中方也可以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实施对外援助项目。2021年9月30日,民政部印发《“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稳妥实施社会组织“走出去”,有序开展境外合作,增强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国“软实力”。9,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公示2021年11月,民政部发布关于指定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公告。公告显示,字节跳动公益、小米公益、亲青公益、哔哩哔哩公益、平安公益、360公益、中国移动公益、芒果公益、慈链公益、携程公益共10家平台为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截至2021年底,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达30家。10,首家慈善学院筹建,慈善教育开新篇2021年5月8日,在浙江工商大学110周年校庆日,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亿元人民币,成立浙江工商大学英贤专项基金,资助浙江工商大学建设全国首家慈善学院,培养本、硕、博国民教育系列公益慈善人才,助力学校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
-
逾八成公益机构今年无“数字化”安排,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需求最大2022-05-182022年,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共同发起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近日,《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对问卷收集到的1001家机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报告指出,公益机构对投入数字化预算热情不高,超过四分之三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超过总预算的3%。大部分(81.82%)机构没有计划在2022年应用/部署/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近四成领导者工作经验超10年报告收集的样本分布于全国,其中来自江西的机构数量最多,然后是山东、河南,来自青海、内蒙古、西藏的机构最少。此次调查对象并非都是社会组织。报告显示,已经在民政系统注册的社会组织占比为94.60%,剩余还有工商注册、机构挂靠、虚拟组织等。经统计,72.03%属于民间自发,20.18%系基金会或社会组织发起,剩余为政府、企业发起等,占比较少。从2021年度收入来看,超过六成机构的收入低于50万元,仅有15.86%达到50万元至100万元区间,16.36%达到100万元至500万元区间,3.11%超过500万元。在团队方面,过半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不超过三人,三成机构为4-10人,仅14.29%的机构能有10人以上的团队。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七成的机构有10人以上的核心志愿者队伍,且公益机构领导者从事本领域的经验也较为丰富。数据显示,39.56%的机构领导者有超过10年的经验,35.27%有6到10年的经验,18.48%有3到5年的经验?;チゲ呗耘嘌敌枨笞畲蟊ǜ娑怨婊沟募际跖嘌敌枨蠼辛说鞑?。填写问卷时,公益机构需要选择“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进行程度评估,评估情形包括“基本使用培训(例如QQ/微信操作、操作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等)”“应用软件使用培训(例如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运营等)”“网站开发服务”“管理系统、移动应用开发服务”“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捐赠”六方面。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机构认为“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运营等)”是非常重要或重要的,这部分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从第一次调研(2009年)至今,“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支持”一直是最大的需求。其次是认为“应用软件使用培训(例如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基本使用培训(例如QQ/微信操作、操作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等)”是非常重要或重要的,比例均超过80%。相比之下,“网站开发服务”“管理系统、移动应用开发服务”最低,比例在60%左右。这说明,公益机构对涉及网站、APP生态的开发需求相对较低,对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平台的实操技能等方面。9.69%的公益机构通过外包获得支持2021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一丹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表示,公益数字化已成为行业明确的目标和使命。那么,公益机构对数字化规划的看法和计划是怎样的?报告显示,公益机构对投入数字化预算热情不高,超过四分之三是机构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超过总预算的3%。其中,没有预算的机构比例高达39.36%;投入在3%以下的机构也达到36.06%;只有接近半数(45.25%)的公益机构具备数字化规划。此外,大部分(81.82%)机构没有计划在2022年应用/部署/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制约因素或许涉及认识程度:35.76%的机构表示不清楚如何开发;31.87%倾向直接采购成熟产品;20.38%倾向寻找外包团队开发;近两成选择了自建团队进行开发或自行使用无代码/低代码开发。由此可见,这些概念对公益机构来说依然较为模糊,机构更倾向于通过采购或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系统/数字化业务方面的开发。报告显示,目前超过八成公益机构依靠自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外包获得互联网技术支持,其中依靠外包的机构有9.69%;依靠自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的机构分别为34.87%、29.37%、24.68%。同时,近一半(48.45%)机构成员经?;蛴惺苯邮芑チ际?传播的培训,仅16.58%的机构成员没有接受过互联网技术/传播培训。这表明,公益机构需要依靠自身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的程度依然较高。报告认为,公益机构的互联网传播能力与全职人员规模、机构收入规模有一定相关度,总体来说是人数越多、收入越高,能力越强;有专职技术人员,也会更强。微信、抖音是主要传播平台大部分机构认为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运营培训在内的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非常重要涉及传播领域,这些公益机构的表现如何?在互联网平台覆盖方面,大多数公益机构已经开设公众号,比例达到92.51%,其次是抖音(49.35%)、微博(36.56%)、微信视频号(33.07%)、官网(26.47%)、快手(11.19%)、B站(4.30%)、论坛(2.70%)等。在重要程度方面,微信公众号、微信和微信群、网络媒体是最被看重的三种传播渠道,其次是短视频(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或视频直播、微信朋友圈、面对面传播等。实际应用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是最常用的社交媒体,使用比例达到88.21%,然后是微信社群(56.54%)、抖音号(40.96%)、微信视频号(25.27%)、微博(18.08%)、快手(6.09%)等,与上述情况也相符。另外,56.24%的公益机构通过互联网公开工作目标、使命宣言;49.25%的机构通过互联网发布年度工作报告、年度规划;50.65%的机构有固定的公共媒体合作伙伴;47.15%的机构定期使用社交媒体吸引捐赠人关注。报告指出,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一直是主要传播渠道。行业网络媒体、短视频(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或视频直播增长幅度较大,而传统媒体比例下降。综合来看,微信、抖音是公益机构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且微信社群的使用比例甚至高过抖音、快手。这说明,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社群渠道对公益机构依然很重要。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视频传播方面,67.13%的机构经常或有时发布视频作品;仅9.79%的机构从未发布视频作品;已有28.27%的机构经常或有时进行公益直播,超过七成的机构从不或很少进行公益直播。这反映出,公益机构在视频传播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系统化管理能力仍需加强报告显示,公益机构使用互联网工具开展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工作已成为常态。公益机构普遍在数据分析能力方面较弱例如,31.07%的机构经?;蛴惺倍晕⑿攀萁蟹治觯ㄊ褂梦⑿藕筇?、新榜、西瓜运营等工具);28.57%的机构经?;蛴惺倍猿锟钍荩òɑチ季?、月捐等形式)进行分析;27.77%的机构经?;蛴惺倍远淌悠灯教ㄊ萁蟹治觯ㄊ褂枚兑?、快手、视频号后台分析);21.28%的机构经?;蛴惺倍晕⒉┦萁蟹治觯ㄊ褂梦⒉┖筇?、新榜、知微等工具)。再如,75.63%的机构会经?;蛴惺蓖ü阉饕嫠阉髁私庑幸敌畔ⅲ唤?.99%的机构从不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行业信息;55.94%的机构经?;蛴惺蓖ü骼嘤咔楣ぞ呤仗?、收集公众对组织的评价,该比例逐年上升。在办公方面,腾讯系、阿里系等的软件应用甚广,各类在线文档工具也相当受欢迎。76.42%的机构表示会使用多人网络会议工具。其中腾讯会议覆盖范围最广(81.08%),随后是微信群会议(63.43%),钉钉会议(43.16%)、企业微信(10.47%)、飞书(7.72%)等。对比此前数据,多人网络会议的使用比例从第六次调研的60.94%扩大到76.42%。63.24%的机构表示会使用在线文档。其中WPS文档覆盖范围最广(62.56%),随后是腾讯文档(50.08%),金山文档(34.12%)、石墨文档(23.24%)、飞书(8.54%)等。比例同样比往年增加。报告指出,公益机构在系统化管理方面还是偏向薄弱。仅39.76%的机构表示会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其中钉钉覆盖范围最广(61.07%),随后是灵析(42.98%)、企业微信(39.49%)、飞书(10.81%)、内部CRM或OA(5.03%)等。使用项目管理工具的机构逐年增多,但比例一直没有超过40%。在线日历的使用数据也较低,仅33.56%的机构表示经常或有时使用在线日历协调团队工作,大部分机构从不或很少使用在线日历。使用系统化工具对捐赠者、服务对象、志愿者、组织/员工进行管理的机构比例也均未超过半数,比例分别为28.27%、36.36%、48.35%、42.36%。这意味着,涉及数据繁杂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工作,公益机构尚未通过成熟应用形成强大的管理和统筹能力。这在未来或仍有待加强。(来源:公益时报)
-
《未成年人网络?;ぬ趵ㄕ髑笠饧澹方舛?/div>2022-05-17《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依据《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しā贰陡鋈诵畔⒈;しā返确?,从网络素养培育、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定,以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2022年3月14日,国家网信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ぬ趵ㄕ髑笠饧澹罚ㄒ韵录虺啤短趵ㄒ饧澹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早在2016年,国家网信办就曾起草过《未成年人网络?;ぬ趵ㄕ髑笠饧澹?,并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报送了《未成年人网络?;ぬ趵ㄋ蜕蟾澹?,于2017年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10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等部门就《条例(送审稿)》组织专家研讨交流和修改。[1]2020年《民法典》[2]颁布并于翌年实施,同时《未成年人?;しā贰对し牢闯赡耆朔缸锓ā纷髁酥卮笮薅?,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先后颁行,以上述法律为依据,2022年,国家网信办会同司法部,重新起草了《条例(意见稿)》,并再次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短趵ㄒ饧澹分贫ū尘敖昀矗孀呕チ钠占坝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但同时未成年人也在受到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遭遇网络安全、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等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为切实?;の闯赡耆送缛ㄒ妫涫档持醒?、国务院对未成年人网络?;すぷ鞯母叨戎厥?,2020年,《未成年人网络?;ぬ趵繁还裨毫腥肓⒎ü婊?,为拟制定行政法规之一,由国家网信办负责起草。[3]此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即是立法程序中必要环节之一?!短趵ㄒ饧澹酚搿段闯赡耆吮;しā返认喙胤上谓庸裨焊菹芊ê头芍贫ㄐ姓ü?。按照《立法法》规定,《条例(意见稿)》的内容属于“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第六十五条)。其内容根据以上各部上位法律,较数年前的文稿作了重新修订,扩充近一倍,现共七章六十七条,结构也更加合理?!短趵ㄒ饧澹酚搿段闯赡耆吮;しā贰巴绫;ぁ弊ㄕ乱宦鱿喑?,规定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すぷ鳎ǖ谌酰?、新闻媒体应当?;の闯赡耆巳ㄒ妫ǖ谑酰⑼缢匮扇胙=逃ǖ谑酰?、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服务提供者实行身份验证(第三十三条)等。此外,《条例(意见稿)》新增加“网络素养培养”专章,强调数字社会的文明建设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包括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制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通过配备指导教师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优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等措施。新增加的“个人信息?;ぁ弊ㄕ拢嵌浴陡鋈诵畔⒈;しā贰段闯赡耆吮;しā饭赜诟鋈诵畔⒈;は喙毓娑ǖ穆涫?。《个人信息?;しā饭娑ú宦闹芩晡闯赡耆说母鋈诵畔⑹粲诿舾懈鋈诵畔ⅲǖ诙颂酰鋈诵畔⒋碚叽聿宦闹芩晡闯赡耆烁鋈诵畔⒌?,应当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第三十一条)。这些规定在《条例(意见稿)》中都得到具体的细化?!短趵ㄒ饧澹分饕谌萁舛粒ㄒ唬┤妨ⅰ白钣欣谖闯赡耆恕钡谋;ぴ?,实行社会共治?!短趵ㄒ饧澹返诙跆岢?,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规律,实行社会共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在我国的本土化表达,已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确立。该原则蕴涵了未成年人利益优先和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等理念[4],要求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项,应当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び虢逃嘟岷稀I缁峁仓?,是国家、社会、学校各方努力的合力。《条例(意见稿)》分别对社会各方规定了具体的职责和义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すぷ?,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未成年人网络?;すぷ鳎ǖ谌酰9睬嗤?、妇联、工会、残联、关工委、青联、学联、少先队以及其他人民团体、有关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网络?;すぷ鳎の闯赡耆嗽谕缈占涞暮戏ㄈㄒ妫ǖ谒奶酰?。家庭、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第五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应当履行未成年人网络?;ひ逦?,承担社会责任(第六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第九条)(二)未成年人网络?;せ频玫饺娼?。针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未成年人使用频繁的产品,《条例(意见稿)》从多个方面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使之免受网络侵害。第一,多方采取措施防治网络沉迷。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游戏过度消费问题,国家主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推动网络游戏行业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条例(意见稿)》明确平台在防沉迷方面的具体责任义务。首先,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主动作为,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主动核查相关网络产品,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或者规则,此外,需定期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四十九条)。完善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落实适龄提示标准规范,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并在用户下载、注册、登录界面等位置显著提示(第五十四条)。其次,设置?;つJ郊肮δ堋M绮泛头裉峁┱哂Φ鄙柚们嗌倌昴J?,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服务,并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第五十条)。再次,积极采取预防机制。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社区、群组,更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这些网络活动(五十二条)。对于网络消费,明确规定,要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第五十一条)。第二,加强未成年人信息?;ぁ?016年的《未成年人网络?;ぬ趵ú莅刚髑笠饧澹分薪龆晕闯赡耆烁鋈诵畔⒈;ぬ岢黾傅慵蛞?,主要聚焦于企业应合理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而近年来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ぬ岢龈咭?。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为敏感信息,标志着个人信息迎来强监管时代。本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特别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ど枇⒘俗ㄕ?,各项要求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化。从微观方面看,此次征求意见稿与《个人信息?;しā沸纬珊粲?,填补了部分制度空白,如《个人信息?;しā返谌惶醯诙罟娑?,“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对处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初步要求。《条例(意见稿)》对各个监护人、信息处理者、网络平台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首先,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除需取得未成年人本人同意外,还需取得未成年人监护人同意。并且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重新取得同意(第三十五条)。其次,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未成年人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ご胧辉谑虑敖懈鋈诵畔⒈;び跋炱拦啦⒍源砬榭鼋屑锹?,且该记录至少保存三年;依法告知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并取得单独同意(第三十七条)。再次,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或者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中涉及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停止传输等必要?;ご胧?,防止信息扩散(第四十三条)。这些具体规定与《个人信息?;しā返南喙毓娑ㄐ纬珊狭Α5谌?,坚决抵制网络欺凌与违法及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行为,均属于网络欺凌。根据《未成年人?;しā返谄呤咛?,《条例(意见稿)》要求,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全遭受网络欺凌证据、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账号功能、关闭账号等必要措施。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防止信息扩散(第二十七条)。限制账号功能、关闭账号等措施,补充了《未成年人?;しā分械木燃檬侄?,赋予网络平台关闭账号等治理措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避免网络欺凌事件造成更广泛传播,及时避免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泄露。(三)强化家庭责任。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和习惯。因此《条例(意见稿)》具体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未成年人?;しā分泄娑ǖ募彝ズ图页さ脑鹑危蠹页せ蚱渌嗷と颂岣咦陨硗缢匮?,从而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第十七条)。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素养,家长群体需要当好先行者,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网络空间权利?;ひ馐叮镏闯赡耆颂嵘缢匮?,有意识地增加亲子共屏时间。(四)对智能设备终端产品做出专门规定。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新型智能终端在未成年网民中迅速普及。随着智能设备等相关产业日趋成熟以及5G网络逐渐铺开,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人中迅速普及,这也使得未成年人的隐私安全?;じ痈丛?。《条例(意见稿)》将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与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一同列入责任主体,要求其履行未成年人网络?;ひ逦瘢械I缁嵩鹑危ǖ诹?、第七条)。同时,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一些特定功能,如识别违法信息及其他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便于?;の闯赡耆烁鋈诵畔?、预防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监护等。此外,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还需要安装未成年人上网?;と砑萌砑梢猿龀坝刹分圃煺甙沧?,也可以出厂后安装,但产品制造者或者销售者应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第十九条)。对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学校有责任依法进行规范管理(第十六条)。(五)加大??钍?,问责政府部门,对网络产品和服务者实施“双罚制”与“竞业禁止”。《个人信息?;しā贰段闯赡耆吮;しā范郧趾ξ闯赡耆巳ㄒ嫘形姆稍鹑味甲髁烁友细竦墓娑?,《条例(意见稿)》所规定的罚则与2016年的草稿相比明显加重,与前述法律保持一致。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违反《条例(意见稿)》相关规定,存在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一些违法行为,违法所得100万元以上的,除面临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外,还可能被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那么??羁筛叽锸蛟ǖ诹惶酢⒌诹酰?,一些违法行为或可能面临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睿ǖ诹酰?。除高额??钔?,“受到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处罚的,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相关许可,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同类网络产品和服务业务”(第六十四条)。该做法是沿用了互联网平台监管中常见的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的“双罚制”,同时又引入“竞业禁止”规定。此外,根据《个人信息?;しā范哉棵藕透涸鹑嗽弊吩鸹疲ǖ诹颂酰?,《条例(意见稿)》同样规定了对政府部门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问责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未成年人网络?;ぶ霸鸬?,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七条)。问责机制使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链条更加完整,对所有责任主体一视同仁,彰显法律公平?!段闯赡耆送绫;ぬ趵芬涯扇虢衲旯裨旱牧⒎ü婊?。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七条等规定,《条例(意见稿)》经过修订,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开始进入立法程序,这是我国积极践行未成年人网络?;さ淖詈泌故?。参考文献:[1]胡发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改稿)》座谈会在京召开[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5):1.[2]本文法律名称按照习惯省略国号.[3]中国政务网.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公布 拟制定、修订未成年人网络?;ぬ趵齕EB/OL].http://zw.china.com.cn/2020-07/09/content_76253723.html,2020-07-09.[4]郭开元.论《民法典》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1):118-125.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研究员,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9期焦点访谈:《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是要惩罚家长,而是要为家长赋能!2022-05-16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父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近年来,随着很多新生事物的出现,教育孩子变得更有挑战。如何把自家的孩子教育好?很多家长也常常犯难,甚至焦虑。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的全国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那么《家庭教育促进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实施几个月来效果如何呢?许多父母都有体会,从有了孩子的那一天起,除了为人父母的幸福,各种有关教育的困扰也始终伴随于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对于三岁孩子贝贝的父母来说,如何让刚刚上幼儿园的贝贝每天早上能顺利地去幼儿园,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小雨的父母而言,“双减”一年来,如何更好地利用“减”出来的时间,则是让他们十分焦虑的问题。到了青春期,孩子越来越叛逆,亲子关系也变得很紧张,马艳已经不知道该如何与上中学的孩子相处了。而孩子对父母也有很多不理解、不信任。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多数父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而这些困扰和焦虑,不仅影响家庭关系,也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需要直面的社会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说:“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文化知识的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品行品德、行为习惯和生存生活能力的问题,一些家长重文化学习、轻道德培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奔彝ソ逃写嬖诘奈侍庠嚼丛揭鹕缁岣鹘绻刈ⅰ?021年底,第一部专门规范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并从202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罗爽说:“这部法律就是为了告诉家长们到底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什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我们要通过法律制度去构建一套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来帮助和支持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奔彝ソ逃敖淌裁础薄霸趺唇獭保空馐恰都彝ソ逃俳ā肥紫裙刈⒌慕沟?。对于“教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罗爽说:“家庭教育核心是以德为先,它主要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给孩子去奠定一种好品德、好人格,事实上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去奠定基础?!倍杂凇霸趺唇獭钡奈侍?,这部法律用一整章十个条文,对父母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做出了具体而细致的建议。比如,要加强亲子陪伴,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等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说:“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父母自己也是需要教育的,需要在学习当中不断提高。你必须做一个懂科学讲道理的家长,而不能用棍棒、用责骂来教育小孩?!贝舜伟洳嫉摹都彝ソ逃俳ā妨硪桓鲋匾谌?,是明确了政府在推动家庭教育工作中要履行的责任,规定: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周洪宇说:“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这个机制是政府职责?!倍杂谡绾温男性鹑?,法律也有更细致的规定,比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广东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中山市妇联下属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专门的机构,来培育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指导学校、社区开展有关家庭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等等。不过,政府部门的资源毕竟有限,比如这个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总共也只有四位专职人员,而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非常庞杂,对专业人士的需求量很大。如何整合起更多力量来撬动家庭教育工作呢?当地也进行了探索。广东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中山市“雁阵飞”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队长王晓君说:“我们成立了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协会,在这个协会中吸纳了很多社会力量,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家庭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以讲课为主,通过举办父母学堂去推进服务,每两年我们会进行考核评定;第二个方面主要是通过雁阵效应,吸纳、培育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自助、受助、再助人的方式,促进我们的家长自我成长?!毖蠲髁⒕褪钦飧黾彝ソ逃ぷ髡咝嶂械囊辉薄0四昵?,杨明立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遇到困惑,为了寻求帮助,他以家长的身份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活动,接受指导和培训。广东中山市“雁阵飞”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讲师杨明立说:“孩子到了五岁左右的时候,我就感觉挑战越来越多,无力感也越来越强,当时就带着大宝参加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协会的一个项目,叫《爸爸来啦》,里面一个正面管教的理念,叫作和善而坚定,让我们受益匪浅?!毖蠲髁⒏惺艿搅俗ㄒ笛案约捍吹陌镏?,在这次活动后,杨明立加入了持续性的家长互助组织“雁阵飞”,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并坚持进行系统学习,在经过一系列培训和考核后,成为了一名专业讲师,为更多父母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这个专业机构来进行组织,再结合吸纳来的社会力量,现在,中山市已经培育了市、镇两级家庭教育讲师350名。依托这些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近年来,当地的学校、社区成立了家长学校1000多所,对家长进行培训,并通过公益讲堂进社区、家长成长训练营、“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领头雁培育计划、各类演出等活动,用灵活的方式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进不同的城乡家庭群体中。这些在各地探索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实践方式,也被纳入到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比如,《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家长们的困惑往往聚焦于孩子的学习,而专业指导老师们则是要引导家长从更大的格局、更深层次来思考教育。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对父母如果没有履行应尽的家庭教育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做了明确规定,指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检察官刘娟常常接触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对她而言,惩戒未成年人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而这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刘娟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极大地推动了他们的这项工作。16岁的小黎在同伴的教唆下,共同参与了偷窃电动自行车。刘娟发现,小黎的行为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针对小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福州市晋安区检察院对小黎的父母下发了《督促监护令》,要求他们深刻反思监护缺失问题,改变家庭教育和监护方式,并接受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福建福州市晋安区北极星青少年事务社工中心社工江璐璐说:“督促监护令颁下去,我们社工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去跟踪督促孩子配合家长去体谅家庭的一些辛苦,辅助家长把家长的角色发挥出来?!闭嬲韬⒆幼鹬睾凸匕?,孩子也会回报给父母理解和接纳。家庭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只有让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起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才能为青少年的人生打造一个幸福的底色,他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自信地前行。而这正是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初衷和最大意义。《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是要惩罚家长,而是要为家长赋能,给予家长支持、指导和帮助。对每一位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往往需要付出无比多的心血和耐心。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家长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当父母的也需要常常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自己做得对不对,教育孩子的时候能不能更有耐心,更有方法?有句话说,家长好一分,孩子好十分。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孩子。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全国妇联女性之声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启动2022-05-11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黄玥)记者8日从全国妇联获悉,2022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全国妇联、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9日至15日宣传周期间,以“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为主题,面向广大家庭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展示和主题实践活动?! ⊥ㄖ?,各地要通过组织开发一批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电子海报等宣传产品,开设一批家庭教育宣传周专题专栏,刊发一批专家署名文章和解读视频,宣传一批科学教子家庭典型,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喻户晓,引导家长把法律规定转化为自觉行动;开展家庭教育精品课程进万家活动,举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论坛讲座、家教家风主题展览、家庭教育公开课等,宣讲“双减”政策和措施成效,线上线下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 ⊥ㄖ赋觯氐愎刈⒘鞫羰囟?、困境儿童、涉案未成年人、失管未成年人家庭等,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庭等,通过开通热线、一对一帮扶等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家长育儿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菹?,全国妇联、教育部9日将举办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线上主题活动,在“学习强国”同步推出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项答题。(来源:新华网)关于儿童福利工作,民政部2022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2022-05-11民政部在4月26日举行的2022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第一季度民政重点业务工作进展方面做好儿童福利领域疫情防控,召开全国儿童福利系统疫情防控视频会议,及时通过视频方式开展抽查;修订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和出现本土确诊病例防控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内走读就学儿童疫情防控、儿童异地就医就学管理等工作?! ≌倏@褂呕嶂屎痛葱伦透咧柿糠⒄故悠档鞫然幔刂聊壳?,140余家儿童福利机构已实现向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 】苟@煊蛐畔⒕蓟芾碜ㄏ钆挪??! ∮行蛲平椅闯赡耆吮;すぷ?,研究起草加快构建基层未成年人?;すぷ魍绲确矫娴恼呶募?,推动建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工作制度,推进实施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在第二季度有关工作安排推动方面出台急需急用的儿童福利工作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制定加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建设等相关制度,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全国未成年人?;すぷ魇痉洞唇ㄒ约按澹ň樱┒魅味游榻ㄉ璧裙ぷ?。来源: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2022-05-09日前,经中央批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国评组发〔2022〕3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适用范围、申报条件、审批机制、程序要求、禁止情形、监管体制、违规处置、荣誉撤销等作出全面规定,为加强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遵循。全文公布如下: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主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第三条 社会组织开展的下列活动不适用本办法:(一)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二)属于业务性质的展示交流、人才评价、技能评定、水平评价、信用评价、技术成果评定、学术评议、论文汇编、认证认可、质量分级等资质评定、等级评定、技术考核,以及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进行的认定评定;(三)行业、领域统计数据信息发布;(四)体育比赛、技能竞赛等比赛竞赛;(五)以本单位内设机构及人员为评选对象的评比达标表彰。社会组织开展前款第一至三项活动不得以授予称号、颁授奖章、发布排行榜等方式变相开展评比达标表彰;开展前款第四项活动不得在比赛、竞赛项目设置外再颁授任何其他名义的奖项。第四条 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非营利性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和程序开展,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体现先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坚持严格审批、总量控制、合理设置、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目录管理。第五条 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实行中央和?。ㄗ灾吻?、直辖市)两级审批制度。审批权限不得擅自下放或者变相下放。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审批全国性社会组织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各?。ㄗ灾吻⒅毕绞校┑澄驼涸鹕笈胤叫陨缁嶙橹钠辣却锉瓯碚孟钅?,各?。ㄗ灾吻?、直辖市)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各?。ㄗ灾吻⒅毕绞校┢辣却锉瓯碚霉ぷ餍骰褂Φ奔笆苯胤叫陨缁嶙橹辣却锉瓯碚孟钅可枇?、调整或者变更情况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备案。第六条 申请设立、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社会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遵纪守法、运作规范,组织机构健全、内部制度完善;(二)最近2次年度检查均为合格(实施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的社会组织除外),且有效期内的社会组织评估结果为4A及以上;(三)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所必需的经费;(四)最近3年未受到行政处罚;(五)最近3年未被列入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六)最近5年未受到不得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或者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的处理。第七条 社会组织设立、调整或者变更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项目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二)项目名称与评选内容相符合,评选范围与社会组织章程规定的宗旨、业务范围、活动地域相一致;(三)项目奖项、规模和周期设置科学合理,常设项目一般每5年开展1次,原则上不设置子项目;(四)项目评选条件严格、程序规范、方法科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五)项目经费来源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八条 社会组织申请设立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申报内容应当包括:项目名称、主办单位、理由依据、活动周期、评选范围、参评总数、评选名额、奖项设置、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奖励办法、经费来源和表彰形式等。同时附主办单位组织章程及本办法第六条所规定的相关材料。第九条 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管理体制(以下简称双重管理)的全国性社会组织申请设立、调整或变更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应当按章程规定履行内部工作程序,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业务主管单位按归口分别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申请。直接登记和脱钩后的全国性社会组织申请设立、调整或变更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应当按章程规定履行内部工作程序,报行业管理部门同意后,由行业管理部门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研究提出审核意见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第十条 全国性社会组织设立、调整或者变更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应于每年3月底前提出申请。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和各?。ㄗ灾吻?、直辖市)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以下简称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每年原则上对社会组织申报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一次集中审核。第十一条 全国性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审批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双重管理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申请,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办理;直接登记和脱钩后全国性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申请,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受理;(二)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研究提出初审意见;(三)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集中审核提出 拟批复意见,并公示5个工作日;(四)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将审核意见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后,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复申报单位;(五)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公布审批结果。各?。ㄗ灾吻⒅毕绞校┥缁嶙橹辣却锉瓯碚孟钅可笈?,可以参照以上程序。第十二条 调整或者变更已经批准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名称、主办单位、活动周期、评选范围、评选名额、奖项设置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按照原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第十三条 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二)不得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三)不得面向各级党委、政府或党政机关开展,一般不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为评选对象;(四)严格按照所批准的申报内容开展,不得擅自改变或设置子项目;(五)全国性社会组织不得要求地方性社会组织配套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地方性社会组织不得借助全国性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新增或变相新增项目;(六)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七)不得与营利性组织合作开展或者委托营利性组织开展,未经批准不得与境外组织合作开展;(八)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和奖项的名称前应当冠以社会组织名称或符合有关规定;(九)应当将评选办法和评选结果等向社会进行公开,按照有关规定不公开的除外;(十)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情况应当纳入年度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第十四条 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制定方案。经批准设有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前应制定工作方案,并将工作方案及本办法第六条所规定的相关材料报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备案;(二)印发通知。向有关方面印发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通知,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成立评审工作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三)推荐评审。有关方面提出符合条件的评选对象,并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评审工作委员会组织进行评审;(四)征求意见。评选对象涉及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征求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意见;评选对象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按管理权限征求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五)公示。评审工作委员会将评选对象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六)决定。社会组织发布评比达标表彰决定,对评选对象颁发奖章、奖牌、证书等;(七)备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结束后,及时将评选结果报业务主管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同时报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备案。第十五条 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负责编制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搭建查询和公示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监督。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当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第十六条 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当接受表彰奖励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及纪检监察、宣传、网信、公安、市场监管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管理。第十七条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社会组织遵守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二、五、六、十项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审查。社会组织违反上述规定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开展活动、消除影响,并将相关情形作为年检结论和等级评估的重要参考;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纳入社会组织信用记录;必要时,可以向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建议撤销已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第十八条 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审查社会组织设立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所审查的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认定、制止、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社会组织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四、七、八、九项的,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开展活动、消除影响、公开曝光,并将处理情况通报登记管理机关。必要时,可以向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建议撤销已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第十九条 社会组织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由相关管理部门对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或者组织处理;有违纪违规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 宣传和网信部门负责对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新闻宣传工作的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未经审核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律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报道。对违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由宣传和网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第二十一条 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监督,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予以撤销:(一)申报时弄虚作假的;(二)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社会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三)对推动工作失去实际意义的;(四)连续两个周期未开展的;(五)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认为应当撤销的。社会组织存在前款第一、二项情形之一的,由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取消其5年内申请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和评优评先资格。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设有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社会组织,本办法实施时不符合第六条第二项所规定条件的,应于5年内达到相应要求;本办法实施5年后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或者出现不符合规定条件满5年的,由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机构予以撤销项目。第二十三条 表彰奖励获得者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影响恶劣的,或者隐瞒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表彰的,应当撤销其所获表彰奖励。由表彰奖励的授予主体负责作出撤销决定,收回其证书、奖章、奖牌等,撤销因获得表彰而享有的相应待遇,追缴其所获奖金等物质奖励,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第二十四条 社会组织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的科学技术奖励,经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后,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备案。第二十五条 各?。ㄗ灾吻?、直辖市)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纳入省级工作部门评比达标表彰项目限额内管理。各?。ㄗ灾吻⒅毕绞校┛梢越岷瞎ぷ魇导手贫┚咛宕胧?。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2年4月16日施行。2012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的《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国评组发〔2012〕2号)同时废止。相关解读: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就《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来源:民政部网站疫情之下,心理防护不能缺位!四招带您走出心理困境2022-05-06眼下,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有效阻断疫情扩散,各地纷纷采取了果断措施,如居家隔离、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等。不过,受疫情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人们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那么,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如何应对呢?以下办法或许有用,赶快收藏吧……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莫慌!及时调整心态是关键!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