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扩大未成年人特困救助覆盖范围2021-10-11中新网银川10月8日电 (记者 杨迪)记者8日从宁夏民政厅获悉,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扩大了未成年人的覆盖范围,放宽了“无履行义务能力”认定条件,完善了“无生活来源”认定条件,拓展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将惠及更多困难民众?!度隙ò旆ā分泄娑?,特困成员中的未成年人,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至18周岁;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度隙ò旆ā访魅罚杖氲陀诘钡厣夏耆司芍涫杖耄也撇系钡氐褪杖爰彝ゲ撇纯龉娑ǖ钠呤芩昀夏耆?,重度残疾人和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在普通高中、中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就读且无收入来源的,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与此前相比,《认定办法》还放宽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将智力、精神残疾由一、二级放宽到三级,将肢体残疾由一级放宽到二级,并新增了一级视力残疾。此外,《认定办法》还增加了“照料服务和监护”内容,对特困人员选择供养形式、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的照料服务、照料服务人员职责等作出了规定。(来源:中国新闻网) -
基金会与救援队:救灾合作需打通节点2021-10-11河南水灾救援过程中,出现了历次救灾中少有的现象:多家基金会为应急救援队伍提供支持,携手救灾。例如支付宝公益捐赠1000万元,与多家基金会携手支持救援队;又如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支持了94支救援队,等等。这种合作模式在未来的灾害救援中或将成为常态,然而当前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日前在线举办“基金会参与河南特大洪灾救援研讨会”,多家基金会与救援队代表共同复盘,梳理出不少亮点与痛点,也提出了不少切实的建议。信息共享机制待建立河南水灾暴发后,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立即启动救援,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做两件事:一是发放物资;二是为应急救援队伍提供补贴。然而,基金会很快就遇到一个救灾中的老问题:信息不对称。该会副秘书长何晨霞说:“当时都在说缺物资,我们实地考察后却发现基层有些地方存在捐赠物资堆积的现象?!彼衔畔⑿浅V匾ㄒ檎喙夭棵沤⒁桓龈行У男畔⑿低?。淄博红狼应急救援队副支队长崔春杨说:“我们在救援中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是,接到某村需要救援的信息后,我们立即组织队员前往,发现村里的捐赠物资堆到十几米高,而且当天前往这个村的救援队伍有20余支,这显然是浪费。”不仅是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基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也待解决?;鸹峋仍中骰嶙芨墒滦痪步樯?,此次为河南抗洪抢险救援队提供支持的基金会有20余家,基金会相互间如何做到信息共享是一大挑战,这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线下研讨、线上沟通形成合力,为救援队提供有力支持。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雪春透露,该会拟通过联合开发和建设的方式,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快速实现多个组织协作的灾害信息平台并开放共享,实现团队协同、信息可溯源,进一步链接公益物资的仓储和发放管理,及时反馈受灾地区的需求是否已经被回应。资助需要标准7月29日到8月4日,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7.20河南抗洪抢险救援队支持计划”的申请招募,截至8月4日24时,共收到704份有效申请。如此多的申请,让主办方有点“挠头”,困难在于如何甄选救援队进行支持。谢静介绍,支持计划立项之初,团队设立了一些资助标准,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考察救援队的合法性、有效性和专业性仍是难题。例如对专业化的考察,仅从参与救灾的人数、艇数以及响应灾害的时间点等来判断是不够的?!拔蚁嘈?,如果有一个行业性的救援队标准,会更有利于基金会进行支持?!毙痪菜?。如何从704份申请中筛选符合设定标准的救援队?团队与河南当地的7.20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合作,请后者帮助核实相关信息。此外,还听取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建议,又与易善数据合作开发了一套针对救援队的支持系统。截至8月27日,团队共甄选出115支救援队伍,基本上完成了40%的救援队款项的拨付。资助标准是此次救灾过程中基金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一家基金会为救援队提供补贴,该机构官员在救灾一线考察时发现,不少队员没有统一的救援证?!拔颐强棺手现さ陌旆ň褪强雌渌ぜ?,例如国家相关部门发放的地震救援证、红十字急救证、心脏急救证等,连救援队的队员证我们都认可,因为他们确实参与了一线救援?!惫赜谧ㄒ的芰Ρ曜迹棵髟趾π畔⒎裰行母涸鹑撕履辖樯埽骸拔颐谴?017年起,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指导下,参与了应急管理部关于‘社会应急力量的建设标准’的制定和‘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标准’的起草工作,今年年底有望颁布?!比欢?,郝南指出,即便有了标准,救援队伍专业测评工作仍然面临资金难题,“此前,深圳做中型队伍的测评成本在30万元左右。”资助如何合规“今天凌晨3点,一位救援队的负责人给我发微信说,终于解决了捐赠收据开具的难题,可以正式接受捐款了?!币晃换鸹峋仍止ぷ魅嗽彼?。在此次水灾救援中,基金会的合规管理和救援队之间存在着张力,不少救援队是首次与基金会合作,首次拿到公益捐赠,对公益捐赠的流程并不清楚,在签订捐赠合同、开具公益捐赠收据时面临很大的挑战?!熬仍泳弑阜怯瓜钅抗芾砟芰Φ慕仙佟4蠹野延邢薜淖式鹜度氲阶氨腹郝蚝统9婺芰ㄉ柚腥ィ弑缸ㄖ靶姓ぷ魅嗽钡挠本仍游楸壤浅5汀!焙履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救援队保障项目负责人张峰则观察到,在救灾初期,发票类问题确实非常突出,但是当规则逐渐变得清晰后,救援队的规范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白手贡坪芏嗑仍幼晕夜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我们目前收到的救援队寄来的约100份纸质资料,内容非常完整和规范,完全超出预期?!本仍拥淖ㄒ祷胧舻鼗履辖樯?,按照水域救援的专业维度,救援队可以分为3类。其一是既有响应水域灾害救援的能力、本身救援方向又是水域救援的队伍,且具备专业救援能力。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对参与河南水灾救援且能搜集到队伍资料的1000余支救援队伍进行初步评估,邀请专家合议后发现,在硬件方面的重要指标上符合专业救援队相关标准的仅有近300支队伍。其二是支援救援队伍。该类队伍具备一定的救援能力和志愿性,但是能力又达不到洪水救援的专业标准。其三是在现场参与救援但在合规性、专业性等层面达不到救援标准“起步线”的队伍。郝南认为,这样的队伍也有价值。“作为属地救援队或者社区救援队、第一反应人,他们在第一时间发挥互助作用。尤其是受灾地区本地队伍在救灾中贡献了很大的作用?!焙履纤?,“所以我们在评价时应放宽对这些本土队伍的要求和标准,他们作为社区救援队伍是完全合格的?!焙履先衔仍止ぷ鞑⒉灰笏芯仍游槎际亲ㄒ稻仍?,应鼓励建立更多社区、属地型救援队伍。“我们应该去做有效的、更基层化的建设,这才是未来更好的方向。我认为在灾害风险高的地区,应该保证每个乡镇、街道都具备至少1支本地的救援力量?!蔽蠢戳秸呷绾涡执?008年建队开始,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就与壹基金开展救援方面的长期合作。该会会长石欣观察到:“长期以来,救援队和基金会,大部分时间处在各干各的状态,在灾害响应的时候,其实都有行动与参与,但是交集不是特别多?!鄙钲谝蓟鸸婊鸹嶂砻厥槌ど忱诘奶寤崾牵骸罢?0多年来,我们在陪伴救援队的过程中发现,相互间的联系若即若离?;鸹嵊凶式穑磕昃椭С志仍幼黾赶钚卸?,没有资金的话,救援队就各干各的事情。”此次河南水灾救援中,两者的携手,让未来似乎有了更多合作可能。不少与会者呼吁基金会的资助应关注灾害全周期,更具长期性。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救援队支持计划独立顾问蔺兆星介绍,该基金会目前已与山东、河南的两支队伍分别做了未来1年的能力建设规划,主要包含能力提升、经验总结和公众教育等内容。“以河南省蓝天救援队为例,我们首先帮助他们培养15名骨干救援队队员,他们要考取4个相关证件,成为河南省蓝天救援队内训的培训师,分为5组,承担全省大部分蓝天救援队的内训任务?!闭攵圆簧倬仍游楣芾砟芰Φ那啡?,沙磊认为,在组织化程度、财务管理、接班人过渡等方面,基金会过往支持社会组织的经验其实可以“平移”用于支持救援队。谷城蓝天救援队队长卢辉和沙磊都建议要促进救援队之间的交流与经验推广?!袄纾钲诘木仍佑泻芎玫亩釉闭心?、服务经验,建立并完善了记录考核体系以及荣誉体系,可以做更多推广?!笔酪恢苯鸹崾游仍游榈闹匾献鞣?,长期呼吁民间救援队在做好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与非救援领域的组织例如基金会等进行沟通与对接,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拔揖醯镁仍右谋渌悸?,不仅要做生命拯救,还应该把灾情调查、灾情反馈和与其他组织对接作为能力建设的核心部分,否则就赶不上趟,得不到真正的支持?!笔浪怠?(来源:人民政协网) -
未保法一起学(七)——学生欺凌防控制度2021-10-11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
国务院深入解读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编织妇女儿童发展美好蓝图2021-10-11“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蔽税训嵛髌独角暮⒆用桥嘌纱笱殴鹈防鲜κ嗄耆缫蝗眨恍牧ぱ?、殚精竭虑,用教育和知识改变了近2000名山区女孩的命运。正是有了她以及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才能让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学子们感受到“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虽然已经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但一些人还存在“重男轻女”“读书无用”等陈旧落后的观念,导致一些农家子弟过早辍学。早婚、辍学让一些农家子弟陷入了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让更多农村孩子有了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的机会。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分别简称妇女纲要和儿童纲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ぁ薄氨匦牍菇ㄑ?、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解读两个纲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3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妇女儿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两个纲要立足实际,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编织了妇女儿童发展的美好蓝图。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梳理两个纲要,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成为显著亮点。妇女纲要提出,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儿童纲要提出,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不仅在教育方面,而且在健康、安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保障均等享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都是两个纲要的显著特点。为此,有关部门将夯实发展基础,优化生存发展环境,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不断改善妇女儿童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和儿科的建设,提高妇儿疾病诊治能力;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整合配置资源,推动有集中养育需求的孤弃儿童能够做到应养尽养,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支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等?!扒炕试幢U虾凸└J酱葱拢曰竟卜癖曜蓟平然?,重点解决妇女儿童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和儿童?!痹谛挛欧⒉蓟嵘希曳⒄垢母镂厥槌ふ猿疥勘硎?。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儿童纲要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在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儿童纲要,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吕玉刚说,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聚焦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也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和学习生活状况,我们也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吕玉刚表示。与此相关,两个纲要中分别增加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和“儿童与家庭”两个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次的突出亮点。“妇女儿童关系着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强调要抓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晓薇介绍,“妇女纲要从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等方面提出了9项目标和10项策略措施。儿童纲要从发挥家庭立德树人的作用、教育引导父母落实监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的理念等方面提出了8项目标和9项策略措施。”积极回应关切增加新领域新内容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妇女儿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两个纲要也积极予以回应并提出相应目标。家庭暴力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破坏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毒瘤”。两个纲要将反家庭暴力作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以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反家庭暴力法,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依法严惩家庭暴力等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生了孩子没人带,是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生也不敢生的原因之一,两个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包括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托育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余艳红说。为进一步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儿童纲要增加了“儿童与安全”领域,在建立健全儿童伤害防控工作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跌倒、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预防和控制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儿童纲要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欺凌的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儿童纲要提出,要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健全学生欺凌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提高教职员工、家长、学生对欺凌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依法依规调查和处置欺凌事件,发挥教育惩戒作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要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依法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不得为未满16周岁儿童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8日第3版 -
民政部发布《“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2021-10-09日前,民政部印发《“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动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安排?!豆婊纷芙崃恕笆濉鄙缁嶙橹⒄钩删?。经过“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社会组织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监管执法不断强化、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组织固定资产4785.5亿元,吸纳就业1061.8万人。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2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约396.27亿元、物资约10.9亿件。中央财政设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直接受益对象1300多万人次。这一系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豆婊访魅妨松缁嶙橹⒄沟闹傅妓枷?、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及相关发展预期指标,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保证发展方向;坚持政治属性,履行法定职责;坚持人民至上,加强能力建设;坚持居安思危,统筹发展安全。提出到2025年,党建引领、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更加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更加定型;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达到1250万人,社会组织固定资产达到5900亿元,获得3A(含)以上评估等级的全国性、省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占其登记社会组织比例达到25%,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无不良信用信息记录的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比例超过80%,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法律制度。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论证行业协会商会立法,发挥地方立法先行先试作用。三是规范社会组织登记。强化社会组织登记审查,优化社会组织在层级、区域、分布、类型等方面的结构性布局,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形成社会组织登记“有进有出”工作局面,提升社会组织登记服务效能。四是健全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健全完善综合监管体制,推进社会组织制度化、精细化、专业化监管,强化对社会组织的政治、行政、纪检、执法、财会、税务、审计、金融、行业及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组织网上活动管理。五是提升社会组织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能力,推动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违法惩戒制度,在线索发现、证据移交、联合执法、通报整改等方面加强有关部门工作联动,施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做到执法全程可回溯、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培养,推进“互联网+行政执法”。六是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聚焦内部治理、品牌建设和数字赋能,完善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开展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服务,形成更多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推广社会组织智能化办公系统,提高社会组织舆情应对能力和“互联网+”服务水平。七是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对政治过硬、作用明显、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推动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深化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提升制度。八是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实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工程、部管社会组织质量提升工程。文章引用请注明转自“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 -
国务院未保办 民政部召开全国未成年人保护 工作推进会暨示范创建动员部署会2021-09-269月24日,国务院未成年人?;すぷ髁斓夹∽榘旃遥ㄒ韵录虺乒裨何幢0欤?、民政部召开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会暨示范创建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未成年人?;すぷ髦匾甘揪瘢媛涫倒裨何闯赡耆吮;すぷ髁斓夹∽榈谝淮稳寤嵋椴渴穑碚萌┐辶羰囟匕;ず屠Ь扯U瞎ぷ飨冉搴拖冉鋈?,动员部署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国务院未成年人?;すぷ髁斓夹∽楦弊槌?、国务院未保办主任、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未保办常务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主持会议。会议指出,未成年人?;すぷ鞴叵滴闯赡耆私】党沙?,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群众和社会关切,推出系列针对性措施,持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创新实践蓬勃开展,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自国务院未成年人?;すぷ髁斓夹∽榈谝淮稳寤嵋橐岳矗鞯馗饔泄夭棵湃险婀岢孤涫祷嵋椴渴穑险媛男形闯赡耆吮;は喙刂霸?,各级协调机制全面建成,多项政策举措精准实施,各类主题宣传有声有色,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同时,与未成年人?;すぷ餍枰啾?,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需要认真研究谋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改进提升。会议强调,要及早发现报告,负有强制报告义务的相关人员如果应发现未发现、应报告未报告,都将溯源倒查、依法追责;要督促监护落实,对履行监护义务不力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诫;要做好学校?;?,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和校园欺凌问题预防、发现、报告、处置机制,做好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加强学生心理疏导;要严格网络治理,把政策规定落实到人,转化为实际成效,持续巩固扩大网络空间治理成果;要严惩涉法涉罪,保持强大震慑,加强预防指导,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人员信息查询,让有前科的违法犯罪人员远离未成年人;要净化社会环境,最大程度降低未成年人受伤害的可能性;要关爱困境儿童,多拿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关爱服务举措,切实保障好困境儿童权益。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全国未成年人?;な痉洞唇ㄗ魑鼻昂徒窈笠桓鍪逼谧龊梦闯赡耆吮;すぷ鞯闹匾ナ?,以县(市、区、旗)为主体,以依法?;の闯赡耆撕戏ㄈㄒ?、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すぷ魈逑滴氐悖岢治侍獾枷?,坚持探索创新,用心打造、努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全国推广价值的未成年人?;すぷ髂J?,推进未成年人?;すぷ魈逑祷ü?,形成立体化、全方位?;ぬ逑怠;嵘?,国务院未保办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蔡淑敏宣读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ず屠Ь扯U瞎ぷ鞑考柿嵋榘旃摇豆赜诒碚谩叭┐辶羰囟匕;ず屠Ь扯U瞎ぷ飨冉搴拖冉鋈恕钡木龆ā?,表彰了199个先进集体和400名先进个人。广东省未成年人?;すぷ髁斓夹∽榘旃?、四川省眉山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山东省泗水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两路派出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先后作了大会发言,共青团南京市委、浙江省委网信办、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检察院等8个单位作了书面交流。据悉,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加强,截至9月10日,全国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すぷ餍骰剖迪秩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张志杰,国务院未保办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国务院未保办副主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杭元祥出席会议。国务院未保办成员,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同志及民政部未成年人?;すぷ餍餍∽槌稍痹谥骰岢〔渭踊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未成年人?;すぷ髁斓夹∽椋ㄎ被幔┌旃抑魅?、副主任、成员,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相关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稿件来源:民政部儿童福利司 -
一图看懂民政如何在全面小康中兜底夯基2021-09-22 -
第三次分配应更鼓励个人捐赠2021-09-1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与初次分配以市场为主体和再分配由政府主导不同,第三次分配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以慈善捐赠为实现形式,而个人捐赠在其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1个人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基石第三次分配相较于第二次分配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二次分配是以政府及其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强制性手段实现的,而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企业、个人等多元社会力量自愿捐献的基础之上,个人捐赠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属性来看,个人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本质特征。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事业为表现形态,而慈善事业整体上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分配方式。它的资源来源通常包括三种渠道:一是企业或各类经济实体的捐赠,往往兼有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内容;二是政府财政对慈善事业的资助,比如,在部分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大量慈善组织获得了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这属于再分配的范畴;三是社会公众的个人捐赠,它是社会公众在获得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所进行的自愿捐献,而这正是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也是第三次分配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就功能而言,个人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支撑。尽管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来自政府的资助和企业的捐赠,但如果过分依赖前者则可能影响慈善组织的独立性,而企业捐赠由于受到资本逐利本性的影响,往往牵涉商业利益、资源交换等非慈善因素。与前两者相比,个人捐赠的稳定性更强,也更符合第三次分配的初衷。如果包括高收入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不仅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厚实的经济基础,进而真正发挥第三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功能,而且能够起到提升社会道德、润滑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功能。2当前我国个人捐赠占比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为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不过,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缓慢且个人捐赠占比低的现实与其发挥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之间还有巨大差距。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慈善组织募集的捐赠款物总额为1500亿左右,占GDP的比重约为0.15%;个人捐赠款物总额计300多亿元,约占全部捐赠总额的25%,而企业捐赠的比重往往超过60%。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其每年的慈善捐赠额约占GDP的2%,且个人捐赠占比往往达到70%以上,如果再加上来自家族基金会的捐赠和遗产捐赠,个人捐赠的比例甚至高达80%。对比发现,以慈善事业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第三次分配对调节我国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企业捐赠多而个人捐赠少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一是儒家“亲亲”思想和传统“报”的观念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慈善事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亲亲”思想和传统“报”的观念。前者讲求行善应遵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差序原则。比如,在我国,多数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向自己熟悉之人(如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等)捐赠;后者主张“恩有源、惠有主”,理应“知恩图报”,这也是面对面的直接资助形式在我国更受欢迎的原因。二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专业性不足。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公众自愿捐献的基础之上,并以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作为实施基础。由于一些慈善组织信息不公开、行动不迅速,甚至出现以慈善之名行诈骗之实的现象,进而引发公众质疑和部分慈善组织的信任?;?,极大地挫伤了公众参与捐赠的积极性。一些慈善组织发育不足、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人才与专业服务能力,从而也难以赢得公众信任。此外,部分慈善组织出于短期成本效益的考虑,依赖主管部门的行政资源或机构领导人的个人关系,认为针对企业的劝募活动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较少,效率更高,往往更倾向于以企业为募捐重心。三是现行政策对个人捐赠的激励不足。从税收减免政策和减免程序来看,针对个人捐赠的激励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慈善税收减免政策方面,存在重机构而轻个人的情况。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中有关企业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已通过修订《企业所得税法》得以落地,而关于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目前还缺乏具体细则,对于个人捐赠限定在应纳税所得额的30%本就不高,同时也缺乏对于超出部分延期结转的政策规定;对于房屋等非货币形态的捐赠还存在繁多的税负和行政费用。在慈善税收减免程序方面,申请税前扣除的程序较为繁杂,对于货币形态的捐赠,个人即便拿到了捐赠票据,仍需经历多重手续;对于非货币形态的捐赠,由于定价困难,缺乏统一的发票申请标准和定价评估,导致慈善组织不偏好接收。3多措并举提升个人捐赠积极性基于个人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的核心功能而我国个人捐赠占比低的客观事实,有必要采取多项措施来提升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其一,在尊重传统慈善文化基础上增强国民现代慈善意识。现代慈善意识不同于我国传统慈善活动中的恩赐、怜悯观念,现代慈善事业可以概况为用“自愿、平等、博爱、共享”等理念,通过组织化的方式运作而成,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分工发达的要求。《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必要在尊重传统慈善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慈善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增强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现代慈善事业。其二,重视社区慈善与网络慈善的发展。中华民族素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这为社区慈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社区慈善组织既能有效动员社区慈善资源与志愿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途径。网络慈善依托于互联网募捐平台,具有辐射面广、受众多、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一系列优势,但因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征以及募捐平台审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在为公众参与捐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因不良个案或失范行为而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慈善的边界以及网络募捐平台运行主体的属性及其责任,并为处置网络慈善活动中的失范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其三,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专业性。公信力直接决定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而公信力的取得又取决于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快捷的行动能力。为此,主管部门应督促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与行动能力上不断改善。公信力亦与慈善组织自身的专业性密不可分,有必要重视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性政策,进而加强慈善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建设。其四,完善慈善财税政策并提供便捷的税收减免服务。进一步提高免税比例并允许结转,以此鼓励个人大额捐赠;针对房屋等非货币形态的捐赠,因其不属于商业行为,应免除契税等相关税负;慈善信托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家族财富传承的重要方式,也需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因为仅有个人所得税的激励机制,依然无法阻止财富的积累和转移,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反向激励富人群体参与捐赠。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应当为捐赠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税收减免服务,包括推广电子捐赠发票以解决小额捐赠的发票问题、允许个人捐赠年底统一归集抵扣个人所得税等。此外,在倡导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重视精神褒奖。有必要树立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理念,通过相关机制为捐赠者、志愿者等个体参与者提供荣誉奖励、价值肯定等精神激励,完善包括不同层级的奖励机制,既使大额捐赠者得到社会褒奖,也使小额捐赠者受到社会关注,进而形成人人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作者| 陈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